close
昨天晚上去上了一堂課,這個課程呢,應該是由下個星期二才算正式開始的,連續三周的星期二,而昨天呢,算是閒聊吧…以下是我們聊到的一小部份,一本書的序,那本書呢,是「行銷2.0」,有興趣的,可以去買來參考看看,而推薦序是由政大廣告系陳文玲教授對台灣李奧貝納執行副總林安平所著的這本「行銷 2.0」所寫的…來看看以下的推薦序吧:

我的朋友有個十一歲的小男孩。
老師跟做媽媽的告狀,說他好動、多話、愛打電話。睡前我們聊天,我問他:「怎麼了?為什麼跟老師處不好?」
他先是嘴硬:「那有啊!」但眼淚一滴一滴流下來,開始數落老師的種種不解人意。我本想勸,但忍住了,只挪動一下,方便他拿面紙。眼淚繼續大量湧出,聲音也開始哽咽:「老師這樣就算了,她最近心情不好,而且學生那麼多,哪能照顧到每個人的感受,但媽媽也這樣,每次我還沒講兩句,她就說我不對。」我想幫媽媽說話,也忍住了,倒是講了幾個小時候感覺跟世界格格不入的故事給他聽,他聽完反問:
「那你想知道我為什麼喜歡玩『楓之谷』嗎?」
「嗯」
「其實我也玩過拿槍打壞人的電動,打到就會噴血什麼的。可是,『楓之谷』不一樣,裡面的怪獸好可愛,被打到時會飆淚,像這樣。他比劃著眼淚如何從眼角飛出,跟方才泣不成聲時一模一樣,只是自已看不見。「而且啊,配角好漂亮、好細膩,遠方的樹林跟近處長得不一樣,走過去還有鳥兒飛起來。」男孩越說越高興,「更不用說音樂有多好聽了。」

我用十五分鐘跟媽媽分享這段兩小時的對話,這個孩子正在摸索人生的道路,電玩裡的角色代替他流了眼淚,電玩裡的場景和音樂則舒解了他對長大的不適應(是的,跟大人一樣,孩子也有難以面對的現實)。「啊,原來是這樣!」媽媽鬆了一口氣。隔天,我翻開了《行銷2.0》的書稿,發現這本書用行銷的語言重講了一遍我跟小男孩的互動,只不過這次男孩代表的是「享受科技帶來前所未見且至高無上權力的消費者」,而我則是那個擁有不成比例的社會、經濟與心理學優勢,小心翼翼、意圖找到“接觸點"的革新行銷人員。

舉個例子來說,《行銷2.0》主張從中央集權走向去中心化,以及從訊息轟炸走向跟消費者交心,說的不就是用平權來取代威權的關係嗎?放眼看去,這確實是大勢所趨。但我認為它必須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上,第一個前提是技術面的,也就是《行銷2.0》的主要訴求:運用科技及通路帶來的可能性,以邀請取代威權,以透明取代有所隱瞞,以互動取代單向溝通,創造消費者與品牌間的價值交流,並且運用這種交流帶來的新平等關係與消費者交心,進而達到預設的行銷目的。

第二個前提則是態度面的:我們總是習慣用專業術語來討論行銷,卻忘記行銷本應是一件充滿情感的工作。我從心裡劇(psycho drama)裡學到一個珍貴的觀念:不管我決定做什麼怎麼做,時時檢查自已究竟是出於真心(out of love)還是出於恐懼(out of fear)。

出於真心,就願意傾聽;
出於恐懼,就只會開口教訓。
出於真心,就願意花時間陪伴;
出於恐懼,就只會斤斤計較投資報酬率。
出於真心,就願意跟對方共創價值;
出於恐懼,就只會預設沒有彈性的目標。

《行銷2.0》談的不只是行銷,也是趨勢。
書裡雖然舉了許多成功案例,但被發展中的趨勢浪頭捲沒的案例一定更多。唯有出於對自已真心,對工作真心,對科技真心,對消費者真心,而非恐懼,才算是個革新派行銷人,或者說,才能開心地做個當代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耶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