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Ads
目前分類:影音分享 (232)
- Sep 13 Mon 2010 10:26
周明璟 遺憾 - MV完整版 【藍色情人節】
- Sep 10 Fri 2010 10:42
海洋天堂~ 桂綸鎂
- Feb 03 Sat 2007 11:26
德弗亞克
德弗亞克30歲以前,一直在等待伯樂、苦蹲寒窯11年為樂團作曲,直到1866年,國民樂派開山始姐,史麥塔納應邀到樂團指揮,識途老馬,頗具慧眼,一眼看出德弗亞克可以栽培提攜,將民族主義思想灌輸給他,德弗亞克也不失眾望,初試提聲的那”白山子孫”使其打響名號,之後作品又頻頻得獎,從此創作之路飛黃騰達。
晚年名利雙收,魅力無法擋,人人爭相授予榮譽頭銜,美國紐約音樂學院也慕名邀他當校長,1892年赴美任職,5年美國行,創作最有名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新世界指的便是美國,他將印第安音樂,黑人靈歌融入交響曲中,對後世美國音樂有很大的啟蒙作用。1895年思鄉之情催促著回鄉的路,返回捷克,致力民族音樂,1904年積勞成疾,享年63歲。
- Feb 03 Sat 2007 11:26
孟德爾頌
孟德爾頌(Fell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國作曲家。
歷史上有名的音樂家出身多半窮窘不順遂,唯獨孟德爾頌例外。他是少數出身富裕家庭而卓然有成的音樂家。舉個例來說:樂聖貝多芬從小被嚴厲的父親修理毆打,希望他成為莫札特第二;神童莫札特的童年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三歲會作曲、四歲開始御前演奏,看來風光,說穿了,他根本沒有童年;柴可夫斯基雖有音樂才華,但家人反對他走這條路,反而強逼他從事單調乏調&一成不變的書記官工作…,唯有孟德爾頌生得最是時機,名字Felix極幸福快樂之意,他出生在家族的經濟狀態及社會地位都處在最巔峰的時代。祖父是德國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有錢的銀行家,這位含金湯匙出生的音樂家不論家庭生活事業成就都是一帆風順得令人忌妒,他一生的境遇,明朗且光輝,是個幸福的音樂家。因為家中的支持,特聘私人的管弦樂團供創作的作品定期發表演出,17歲時以”仲夏夜之夢序曲”展露非凡的音樂天賦,對於一個音樂人而言,真是煞羡人也。
- Feb 03 Sat 2007 11:24
小約翰‧史特勞斯
古典樂壇少有同名父子檔…..老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04~1849)、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能在歷史上揚名立萬橫跨一世紀。並非老約翰苦心栽培,反到是深諳音樂這條路難行,處心積慮阻撓小約翰步其後塵,兩人關係一度火爆,直到小約翰18歲時,老約翰與其妻離婚訴訟敗訴後小約翰歸母親管,才有機會放手一搏。此後兩人各據山頭,直到老約翰殞謝,小約翰合併其樂團,紹述繼志,擴大編制,1087名樂師,2萬名歌手,還有20個助理指揮。維也納頓時搖身一變,變成了仕官紳士與窈窕淑女夜夜笙歌的舞城。
他的作品是各大舞池的舞林秘笈。他的旋律高雅美妙、管絃語法華麗豐盛,讓人不由得卸下武裝,輕歌漫舞起來。根據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傳統,都是由”藍色多瑙河”揭起一年的序幕。這首人人都能朗上一小段的名曲,也被奧地利人視為該國的第二首國歌。
- Feb 03 Sat 2007 11:24
華格納
- Feb 03 Sat 2007 11:23
理查‧史特勞斯
- Feb 03 Sat 2007 11:21
韋瓦第
韋瓦第〈Vivaldi 1678-1741〉是洛克時期最有創造力的多產作曲家之一。1678年生於威尼斯,1741年逝於維也納。當時的音樂家多是任職於宮廷或教堂的樂師,韋瓦第也曾擔任過神職,因為他頭痛是紅色的,故人稱之為紅髮教士,而他的音樂正如他的髮色般熱情有勁。
他25歲那年,當上了神父,但為能繼續他的音樂事業,同年亦辭去神父一職,在皮埃塔(慈悲的意思)女子孤兒院兼音樂學校擔任教師。可能是學生素質高,更可能是韋瓦第教書有一套,這所皮埃塔演奏技巧大大提升,現有的樂曲已不敷使用,韋瓦第只好一首接一首努力創作,以提高他們的演奏水平,如此一來37年間,韋瓦第竟完成了600多首曲子。協奏曲佔了450首,被稱為<協奏曲之父>,據說它寫譜的速度比抄寫員抄譜還快,寫協奏曲對韋瓦第來說簡直就像吃一塊蛋糕(piece of cake輕而易舉)的簡單。600多首不是小數目,不愧為生產力很高的作曲家,但也因為產量豐富而流於粗製濫造的傳言,現代作曲家史特拉溫斯基就曾挖苦地說「韋瓦第只是把相同的協奏曲寫了600遍」。不過,要是他成為一個乖乖作彌撒的神父,我們就沒有”四季”可聽,得索然無味地度過兩百多次的春夏秋冬。
- Feb 03 Sat 2007 11:21
蕭邦
蕭邦(Chopin 1801~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
蕭邦愛國,從故鄉的一把泥土,即可看出他對祖國深切的感情,1830年,歐洲掀起立運動的風潮,波蘭傳出政治革命流言,原來他準備為國家挺身一戰,但身體欠佳的他,實在沒有助益,親友勸他快快動身前往維也納發展,用音樂的力量提升國家的名聲,以報效國家。於是他決定離鄉背井去維也納打天下,易感的他,抓起故鄉的泥土隨身攜帶,思鄉之情表露無遺。不久波蘭革命失敗,俄國人佔領波蘭,他雖然無法回去,但從他的作品當中,無論是波蘭舞曲&馬祖卡&革命練習曲…..在在都表現出他對祖國的深深掛念。
- Feb 03 Sat 2007 11:20
柴可夫斯基
- Feb 03 Sat 2007 11:18
巴哈
巴哈(Bach1685~1750)德國人。Bach的名字是無數條小溪或大海的意思,巴哈的音樂如同他名字像汨汨不斷的溪流,灌溉爾後的音樂家,他就像個源頭,難怪音樂人稱巴哈為”音樂之父”,是現代西洋音樂的開山鼻祖。
巴哈出生於音樂世家,早年失怙,由兄長拉拔長大,極其嚴厲,巴哈偷偷在月光下抄譜之事被知曉,一把火燒掉6個月的心血結晶,更倒楣的是月光抄譜這種用心向學的勵志故事,竟是他日後失明的最大原因。
- Feb 03 Sat 2007 11:11
貝多芬
古典樂壇知名度最高的作曲家,放眼望去確實非貝多芬莫屬。貝多芬(Beethoven1770~1827) 生於德國波昂的航空母艦級音樂家;知道貝多芬這號人物已經不是所謂專業知識,而成了一種常識,連幼稚園的小朋友,都知道<背了就會多分>的貝 多芬,除了它的名字容易記之外,它的招牌歌”等.等.等.等-----“三短一長象徵命運叩門的聲音,早己深深烙印在人們的腦海中,幾乎成為每個人對古典 音樂的第一印象。 說到這首<等.等.等.等----->讓我想起一則頗爆笑的廣告:一男子上機列印資料,印表機的速度卻像蝸牛在爬,等得人柔腸寸斷,把脖子都 睡歪了,產生嚴重的傷害而戴上頸部矯正器。此時,耳邊適時帶出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的第一樂章開頭三短一長的聲音,還費心打上”等.等.等.等- --“切合主題的字幕,實在傳神。 不過,我們言歸正傳。古典樂壇倒是流行另一種較浪漫的說法:音樂史上, 貝多芬被塑造成一生與命運摶鬥的超級戰將,但卻又沒女人緣的傳奇人物。他的勵志故事是名人傳記架上不可缺的人物之一,他的失意事蹟,又成了言情小說不可減 損的題材;人家蕭邦有喬治桑、舒曼有克拉拉,即使有同志傾向的柴可夫斯基都有梅克夫人傳為佳話,貝多芬雖然有數不清的韻事,是個超級多情種,但實在擠不出 任何一個女的可與他認真的排在一塊,或許貝多芬的血液中潛藏著飄泊不定的因子,註定他孤獨一輩子。話說貝多芬在他最意氣風發,準備到維也納一展長才的時候,發現他患有耳疾,而且耳朵的壞東西迅速的侵犯到他的聽覺,到最後甚至聾掉(當時才32歲)。一般人經歷這種事情都會呼天搶地,大嘆上天不公,更何況是靠耳朵謀生的音樂家。 貝多芬一夜間老了許多,如同我們所熟悉的貝多芬畫像,一頭亂髮&怒髮衝冠&兩頰消瘦&怒氣凌人,一般人有的情緒反應,暴躁易怒+情緒多變+自殺尋短的症狀貝多芬都有,貝多芬甚至沮喪得寫下現代人所熟知的海里根遺書。在與外界暫停溝通的情況下,他似乎能傾聽內心世界吶喊的音符,尊重自己努力掙扎摶鬥的生命,於是貝式風格越來越明顯,作品越來越主觀,他 終結了古典樂派客觀講究形式與規則的處理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主觀自我投射,他作品充滿了波濤洶湧的悲劇情懷&強烈的熱情渲洩。把作品度對比加大 &音域加寬&和聲變厚&節奏變活潑&轉調變自由,將和聲的進行跳脫出古典的規範。總之,他使音樂從古典傳統中解放出來, 掀起另一浪漫主義風潮,成為跨越古典時期開創浪漫時期的偉大傳奇。世界因為貝多芬變奇妙璀璨了。向來喜歡打開天窗說亮話的他。堂而皇之開門見山的主題是他貫有的表達方式,他創造力過人,9首交響32首鋼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5首鋼琴協奏曲全是重量級作品,尤其第九首交響曲,人稱不朽九首,名聲顯赫。後代作曲家要振筆疾書之前莫不細思量,下筆總會再猶豫,沒人敢向”第10首”交響曲挑戰,樂壇始終有第九魔咒的阻咒,縱然還是有不少音樂家鐵齒地嘗試創作,最後不是在第九完成時過去,不然就是在寫作第十號交響曲時去世;布魯克納&德弗亞克如此,馬勒&佛漢威廉士亦是。”九”是貝多芬的完美句點,是後世音樂家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