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Ads

目前分類:影音分享 (23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耶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弗亞克(Dvork 1841~1904)來自捷克的旋律高手”,旋律優美是他與生俱來的絕活,寫出來的旋律凡人無法擋,連當時已頗具聲望的布拉姆斯都說忍不住忌妒的想從德弗亞克的字紙簍裡偷一些優美的旋律用用。

 德弗亞克30歲以前,一直在等待伯樂、苦蹲寒窯11年為樂團作曲,直到1866,國民樂派開山始姐,史麥塔納應邀到樂團指揮,識途老馬,頗具慧眼,一眼看出德弗亞克可以栽培提攜,將民族主義思想灌輸給他,德弗亞克也不失眾望,初試提聲的那白山子孫使其打響名號,之後作品又頻頻得獎,從此創作之路飛黃騰達。


  晚年名利雙收,魅力無法擋,人人爭相授予榮譽頭銜,美國紐約音樂學院也慕名邀他當校長,1892年赴美任職,5年美國行,創作最有名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新世界指的便是美國,他將印第安音樂,黑人靈歌融入交響曲中,對後世美國音樂有很大的啟蒙作用。1895年思鄉之情催促著回鄉的路,返回捷克,致力民族音樂,1904年積勞成疾,享年63歲。

耶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德爾頌(Fell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國作曲家。


   歷史上有名的音樂家出身多半窮窘不順遂,唯獨孟德爾頌例外。他是少數出身富裕家庭而卓然有成的音樂家。舉個例來說:樂聖貝多芬從小被嚴厲的父親修理毆打,希望他成為莫札特第二;神童莫札特的童年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三歲會作曲、四歲開始御前演奏,看來風光,說穿了,他根本沒有童年;柴可夫斯基雖有音樂才華,但家人反對他走這條路,反而強逼他從事單調乏調&一成不變的書記官工作…,唯有孟德爾頌生得最是時機,名字Felix極幸福快樂之意,他出生在家族的經濟狀態及社會地位都處在最巔峰的時代。祖父是德國哲學家兼文學家,父親是有錢的銀行家,這位含金湯匙出生的音樂家不論家庭生活事業成就都是一帆風順得令人忌妒,他一生的境遇,明朗且光輝,是個幸福的音樂家。因為家中的支持,特聘私人的管弦樂團供創作的作品定期發表演出,17歲時以仲夏夜之夢序曲展露非凡的音樂天賦,對於一個音樂人而言,真是煞羡人也。

耶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古典樂壇少有同名父子檔…..老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04~1849)、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1825~1899),能在歷史上揚名立萬橫跨一世紀。並非老約翰苦心栽培,反到是深諳音樂這條路難行,處心積慮阻撓小約翰步其後塵,兩人關係一度火爆,直到小約翰18歲時,老約翰與其妻離婚訴訟敗訴後小約翰歸母親管,才有機會放手一搏。此後兩人各據山頭,直到老約翰殞謝,小約翰合併其樂團,紹述繼志,擴大編制,1087名樂師,2萬名歌手,還有20個助理指揮。維也納頓時搖身一變,變成了仕官紳士與窈窕淑女夜夜笙歌的舞城。


  他的作品是各大舞池的舞林秘笈。他的旋律高雅美妙、管絃語法華麗豐盛,讓人不由得卸下武裝,輕歌漫舞起來。根據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傳統,都是由藍色多瑙河揭起一年的序幕。這首人人都能朗上一小段的名曲,也被奧地利人視為該國的第二首國歌。

耶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格納(Wanger1831~1883)德國歌劇界大師級人物,作品一向具有龐大的傾向,生於萊比錫,華格納未滿週歲,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改嫁,繼父是位話劇演員兼劇作家,對華格納疼愛有加,耳濡目染日夜薰陶之下,華格納對戲劇產生濃厚的興趣。華格納認為藝術應該是一切音樂+詩歌+繪畫+雕刻與建築的整體表現,如果他們彼此孤立,各行其道,則無法表現整個人生。因此他的音樂充滿戲劇效果,他的名作有彷徨的荷蘭人”&”唐懷瑟”&”羅安格林”&”名歌手與規模龐大的連環劇尼貝龍根的指環,其劇本全部出自華格納的親手筆。華格納認為未來的歌劇將會捨去過去慣用的詠嘆調和宣敍調,音樂與劇本會更緊密相連,而且會加入其他藝術而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作品。他親自構思戲劇的情節,撰寫劇本創作音樂,他並稱這種新的戲劇型式為樂劇。也因此在聽華格納的音樂,總是期待又怕受傷害,他的音樂,帶有強烈的煽動性,容易被牽引,同時也具體龐大,壓迫得令人喘不過氣來。聽他的音樂要有點心理準備,沒有點音樂以外的素養,諸如文學&歷史&哲學等等知識的配合,得難吃的開。華格納另一個特殊的氣質是得聽好些年的音樂,才可能稍微喜歡他一點,但是一旦愛上就是一生一世,戒不掉的癮。


耶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理查‧史特勞斯(1864-1949)德國作曲家。一般認為理查‧史特勞斯是德國浪漫派的末傳,集浪漫派作曲家的大成。這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音樂家,他的作品聽起來一點都沒有現代感,他堅持固守傳統的旋律節奏和聲的寫作手法,較同時期其他作曲家,反而覺得很特別突出。理查‧史特勞斯先以器樂曲作家在樂壇奠定地位,不久,受亞歷山大‧瑞特影響轉而追隨李斯特&白遼士等人作品,促成創作交響詩的理念[],一連串交響詩的創作,以查拉圖斯特拉最有名。 []交響詩是一種不分樂章且形式自由的管弦樂曲,又稱音詩”,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首創。它是標題音樂的一種,可以陳述一個故事,描繪一個景緻,或是表達出一個作曲者對於某件事物的感想及理念。


耶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韋瓦第〈Vivaldi 1678-1741〉是洛克時期最有創造力的多產作曲家之一。1678年生於威尼斯,1741年逝於維也納。當時的音樂家多是任職於宮廷或教堂的樂師,韋瓦第也曾擔任過神職,因為他頭痛是紅色的,故人稱之為紅髮教士,而他的音樂正如他的髮色般熱情有勁。


  25歲那年,當上了神父,但為能繼續他的音樂事業,同年亦辭去神父一職,在皮埃塔(慈悲的意思)女子孤兒院兼音樂學校擔任教師。可能是學生素質高,更可能是韋瓦第教書有一套,這所皮埃塔演奏技巧大大提升,現有的樂曲已不敷使用,韋瓦第只好一首接一首努力創作,以提高他們的演奏水平,如此一來37年間,韋瓦第竟完成了600多首曲子。協奏曲佔了450,被稱為<協奏曲之父>,據說它寫譜的速度比抄寫員抄譜還快,寫協奏曲對韋瓦第來說簡直就像吃一塊蛋糕(piece of cake輕而易舉)的簡單。600多首不是小數目,不愧為生產力很高的作曲家,但也因為產量豐富而流於粗製濫造的傳言,現代作曲家史特拉溫斯基就曾挖苦地說「韋瓦第只是把相同的協奏曲寫了600遍」。不過,要是他成為一個乖乖作彌撒的神父,我們就沒有四季可聽,得索然無味地度過兩百多次的春夏秋冬。

耶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3 Sat 2007 11:21
  • 蕭邦

蕭邦(Chopin 1801~1849)波蘭鋼琴家作曲家。


蕭邦愛國,從故鄉的一把泥土,即可看出他對祖國深切的感情,1830,歐洲掀起立運動的風潮,波蘭傳出政治革命流言,原來他準備為國家挺身一戰,但身體欠佳的他,實在沒有助益,親友勸他快快動身前往維也納發展,用音樂的力量提升國家的名聲,以報效國家。於是他決定離鄉背井去維也納打天下,易感的他,抓起故鄉的泥土隨身攜帶,思鄉之情表露無遺。不久波蘭革命失敗,俄國人佔領波蘭,他雖然無法回去,但從他的作品當中,無論是波蘭舞曲&馬祖卡&革命練習曲…..在在都表現出他對祖國的深深掛念。

耶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 1840~1893)這位長滿絡腮鬍,一臉苦瓜的悲愴音樂家是俄國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憂鬱是他的註冊商標,很少看他笑過,尤其在母親患霍亂離他而去之後,這位有戀母情節的作曲家便顯得更憂鬱了。再加上早期的作品一直無法被肯定;送給恩師魯賓斯坦的降b小調鋼琴協奏曲被退貨拒彈。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被批評太過交響化,搶了舞者風采。再再都打擊了柴可夫斯基寄情音樂的決心。
  另一方面,他的感情事業也是轟轟烈烈的悽慘。有同性戀傾向的他,內心渴望熱情有勁的海誓山盟,但一想到與人有親密的接觸又忙著打退堂鼓,在這種愛恨情仇的矛盾糾葛下,他的婚姻註定亮起紅燈。他的第一段婚姻來自一個自我推銷,主動追求的女子---安東尼娜‧米尤柯娃。柴可夫斯基一方面迫於此女子熱烈追求,一方面想消除社會大眾對他同性戀的疑思,沒幾個月兩人就結婚了。這樣一個沒感情作基礎的婚姻,遲早會破裂,就這麼恰如所料,柴可夫斯基在蜜月期就嚇跑了,精神狀態幾臨崩潰。直到遇見梅克夫人,這位柴可夫斯基的貴人,不但資助他足夠的生活費,讓他專心創作,還展開長達13年的書信交流,談理想&抱負,更重要是不求回饋。這種柏拉圖式的愛情對柴可夫斯基而言是再適合不過了。這段安寧的時間,創作靈感不停湧現,產生了許多佳作,除了三大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就屬逝世前遺作悲愴交響曲最有名。


耶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3 Sat 2007 11:18
  • 巴哈

古典樂迷流傳著一個荒島故事。如果你如同魯賓遜即將漂流到荒島,但你只可以選一樣音樂,你會帶什麼?阿雅的銼冰進行曲”?夏天聽了很清涼的,但可能過不了冬天;流行歌曲是具有時效性。古典音樂巨星雲集,聽那個好?蕭邦?李斯特?貝多芬?他們的情感太豐沛浪漫,像吃了頓飽餐,總擔心會塞牙縫。在各種繁雜的界定律說翻滾後,流行被淘汰&浪漫被昇華,最後莫不鍾情於巴哈。巴哈的音樂客觀、嚴謹、耐聽,加上他的賦格包含了數學幾何,足以收買喜歡音樂又愛動腦筋的人。

  巴哈(Bach1685~1750)德國人。Bach的名字是無數條小溪或大海的意思,巴哈的音樂如同他名字像汨汨不斷的溪流,灌溉爾後的音樂家,他就像個源頭,難怪音樂人稱巴哈為音樂之父”,是現代西洋音樂的開山鼻祖。


  巴哈出生於音樂世家,早年失怙,由兄長拉拔長大,極其嚴厲,巴哈偷偷在月光下抄譜之事被知曉,一把火燒掉6個月的心血結晶,更倒楣的是月光抄譜這種用心向學的勵志故事,竟是他日後失明的最大原因。

耶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典樂壇知名度最高的作曲家,放眼望去確實非貝多芬莫屬。貝多芬(Beethoven1770~1827) 生於德國波昂的航空母艦級音樂家;知道貝多芬這號人物已經不是所謂專業知識,而成了一種常識,連幼稚園的小朋友,都知道<背了就會多分>的貝 多芬,除了它的名字容易記之外,它的招牌歌”等.等.等.等-----“三短一長象徵命運叩門的聲音,早己深深烙印在人們的腦海中,幾乎成為每個人對古典 音樂的第一印象。 說到這首<等.等.等.等----->讓我想起一則頗爆笑的廣告:一男子上機列印資料,印表機的速度卻像蝸牛在爬,等得人柔腸寸斷,把脖子都 睡歪了,產生嚴重的傷害而戴上頸部矯正器。此時,耳邊適時帶出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命運”的第一樂章開頭三短一長的聲音,還費心打上”等.等.等.等- --“切合主題的字幕,實在傳神。 不過,我們言歸正傳。古典樂壇倒是流行另一種較浪漫的說法:音樂史上, 貝多芬被塑造成一生與命運摶鬥的超級戰將,但卻又沒女人緣的傳奇人物。他的勵志故事是名人傳記架上不可缺的人物之一,他的失意事蹟,又成了言情小說不可減 損的題材;人家蕭邦有喬治桑、舒曼有克拉拉,即使有同志傾向的柴可夫斯基都有梅克夫人傳為佳話,貝多芬雖然有數不清的韻事,是個超級多情種,但實在擠不出 任何一個女的可與他認真的排在一塊,或許貝多芬的血液中潛藏著飄泊不定的因子,註定他孤獨一輩子。話說貝多芬在他最意氣風發,準備到維也納一展長才的時候,發現他患有耳疾,而且耳朵的壞東西迅速的侵犯到他的聽覺,到最後甚至聾掉(當時才32歲)。一般人經歷這種事情都會呼天搶地,大嘆上天不公,更何況是靠耳朵謀生的音樂家。 貝多芬一夜間老了許多,如同我們所熟悉的貝多芬畫像,一頭亂髮&怒髮衝冠&兩頰消瘦&怒氣凌人,一般人有的情緒反應,暴躁易怒+情緒多變+自殺尋短的症狀貝多芬都有,貝多芬甚至沮喪得寫下現代人所熟知的海里根遺書。在與外界暫停溝通的情況下,他似乎能傾聽內心世界吶喊的音符,尊重自己努力掙扎摶鬥的生命,於是貝式風格越來越明顯,作品越來越主觀,他 終結了古典樂派客觀講究形式與規則的處理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主觀自我投射,他作品充滿了波濤洶湧的悲劇情懷&強烈的熱情渲洩。把作品度對比加大 &音域加寬&和聲變厚&節奏變活潑&轉調變自由,將和聲的進行跳脫出古典的規範。總之,他使音樂從古典傳統中解放出來, 掀起另一浪漫主義風潮,成為跨越古典時期開創浪漫時期的偉大傳奇。世界因為貝多芬變奇妙璀璨了。向來喜歡打開天窗說亮話的他。堂而皇之開門見山的主題是他貫有的表達方式,他創造力過人,9首交響32首鋼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5首鋼琴協奏曲全是重量級作品,尤其第九首交響曲,人稱不朽九首,名聲顯赫。後代作曲家要振筆疾書之前莫不細思量,下筆總會再猶豫,沒人敢向”第10首”交響曲挑戰,樂壇始終有第九魔咒的阻咒,縱然還是有不少音樂家鐵齒地嘗試創作,最後不是在第九完成時過去,不然就是在寫作第十號交響曲時去世;布魯克納&德弗亞克如此,馬勒&佛漢威廉士亦是。”九”是貝多芬的完美句點,是後世音樂家的終結。


耶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