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Bach1685~1750)德國人。Bach的名字是無數條小溪或大海的意思,巴哈的音樂如同他名字像汨汨不斷的溪流,灌溉爾後的音樂家,他就像個源頭,難怪音樂人稱巴哈為”音樂之父”,是現代西洋音樂的開山鼻祖。
巴哈出生於音樂世家,早年失怙,由兄長拉拔長大,極其嚴厲,巴哈偷偷在月光下抄譜之事被知曉,一把火燒掉6個月的心血結晶,更倒楣的是月光抄譜這種用心向學的勵志故事,竟是他日後失明的最大原因。
巴哈是巴洛克時期德國最超群卓越的作曲家,許多樂迷對他擁有20個孩子津津樂道,不過他在音樂創作上的多產,也是少有人能及。起初巴哈以風琴家身份在教會司琴,後轉任宮廷樂長,作曲成了工作。巴哈熱愛工作,作品產量頗豐,從清唱劇&神劇&奏嗚曲&前奏曲&賦格曲&組曲&各種室內樂,都是採對位風格,這成了巴哈永遠的標記。一般認為最重要的是十二平均率鋼琴曲集,被譽為”鋼琴的舊約聖經”,其它6首布蘭登堡協奏曲,馬太受難曲都舉足輕重。其實巴哈生前並未獲得應有的重視與地位,像著名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受贈的貴族並不懂得珍惜,後人是在廢紙堆裡發現的。直到100年後,1829年作曲家孟德爾頌排除眾議,到處奔走,指揮他的”馬太受難曲”,巴哈才得以鹹魚大翻身,輝煌於今世。用一句話或許可以形容巴哈的偉大莫札特是最偉大的天才作曲家,巴哈的地位則更勝一籌。
巴哈的音樂種類繁多,除了歌劇外,各種音樂分野均留下數量豐碩的作品,為了方便愛樂者研究與聆賞,1958年德國音樂學者史密特苦心研究巴哈,將巴哈的作品主題分類作一目錄索引,以巴哈作品主題目錄(Bach-Werke-Verzeichnis)編號,簡稱BWV。目前巴哈的作品都以BWV來編號。50年代起,巴哈熱狂燒樂壇,音樂的實證主義者開始探究巴哈那個時代的音高音色音質,決定實物演練,以當時期的樂器演奏巴哈的音樂,原音重現,再塑巴哈當年風采,帶動另一種詮譯巴哈的可能;人們一思考,巴哈就發笑。80年代,有人用合成樂器演奏巴哈。90年代,有人將巴哈和流行音樂和在一起(例:Candy Box的everything's gonna be alright)締造Billboard排行冠軍。
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ulia670820